之前上課講師分享敏捷管理手法也不是萬靈丹,有幾種狀況就不適合採用。
1. 團隊中的「菜鳥」太多就不適用:
敏捷管理適合自律、自發氣氛良好的團隊,同時因以「天」為單位安排,每個人各自的任務節奏都十分緊湊,若團隊中需要他人教導才能工作的新手太多,將會拖累整個團隊。
2. 超過10人的團隊不適用:
因為團隊成員的多寡,與溝通成本的多寡成正比,溝通成本過高的話,就難以靈活應變了。
另一個原因是……遇到豬隊友的機率可比遇上神隊友的機會大多了!
3. 穩重保守的組織文化不適用:
敏捷管理其實是整個組織的變革,有些組織的工作步調相對保守緩慢,難以靠成立幾個敏捷專案,就打破既有的階級架構,變得靈活、彈性。
所以敏捷管理用在機房上,可能的缺點如下:
1. 不適合高穩定性要求的環境
機房的特性:機房維運強調穩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而敏捷強調快速迭代與持續交付,兩者核心價值可能衝突。
缺點:敏捷的快速變更可能增加服務中斷或系統不穩定的風險,尤其在變更管理不足或過於頻繁的情況下。
2. 過度依賴跨部門合作的挑戰
敏捷要求:敏捷需要不同部門(如網路團隊、伺服器團隊、安全團隊)緊密合作,但機房中通常存在明確的分工與責任範疇。
缺點:跨部門協作不暢可能導致執行效率低下,甚至出現責任歸屬模糊的問題。
3. 變更流程的複雜性
敏捷的變更頻率:敏捷提倡頻繁的小規模變更,但機房作業(如伺服器升級或網路調整)往往需要經過詳細的測試與驗證。
缺點:頻繁的變更流程可能加重管理負擔,並增加錯誤的風險。
4. 資源與工具的不對等
敏捷實施需求:敏捷需要專用的工具(如Jira、Confluence)和持續整合系統(如CI/CD管道)支持,但機房的現有工具可能無法滿足這些需求。
缺點:導入敏捷可能導致額外的資本與人力投入,增加初期成本壓力。
5. 敏捷文化與既有流程的衝突
既有文化:機房維運可能更偏向於傳統的層級式管理,敏捷的自組織團隊理念可能難以被接受。
缺點:團隊需要大量的培訓與文化轉型,短期內可能降低生產力。
6. 應急處理能力的挑戰
機房應急需求:機房的日常工作常涉及突發故障或緊急修復,這與敏捷需要穩定節奏的衝刺計劃(sprint)不完全契合。
缺點:應急任務可能打亂敏捷流程,降低團隊的敏捷性。
7. 目標衡量的矛盾
敏捷目標:敏捷強調客戶價值與軟體交付,而機房更注重SLA(服務等級協議)與穩定運作的KPI。
缺點:兩套衡量標準可能導致績效目標矛盾,難以協調。
機房作業有其特定的需求與限制,導入敏捷需要在不影響穩定性的前提下進行靈活調整,並確保文化、流程與工具的充分準備。
否則不僅可能無法提升效率,反而會增加作業風險與團隊壓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