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地區 Scrum 的導入往往會因文化差異和實務需求的衝突而面臨挑戰,而我的專案以機房建置、網路維運為主,具有以下特性:
1. 需求清晰且穩定:專案從招標到執行,需求多已被確認,沒有頻繁變更的空間或必要性。
2. 交付時程緊湊:業主多要求固定的交付日期,若拆分多個 Sprint 無法加快交付速度。
3. 高度依賴實體設備與基礎設施:建置的每一步驟(例如機櫃安裝、配線)都必須按既定順序完成,這是典型的「瀑布式」流程。

以實際情境和成本效益為例,來闡述為什麼 Scrum 不一定適合我們的工作模式?

Scrum的核心價值在於應對變化和快速迭代,但機房並不需要頻繁適應變更,強行導入 Scrum 反而可能拖慢流程。
Scrum 強調「分權式管理」,要求團隊能自行決策並快速調整,但在我們的承攬專案中,這種模式與實際運作需求並不契合!

客戶與高層的強烈控制需求:機房建置涉及高成本設備和精密操作,任何變更都需要客戶與公司高層批准!
Scrum 中的自主管理在這種高度受控的環境下,無法真正實現。

職場文化強調尊重權威和資歷優先,而 Scrum 中的角色(如產品負責人、Scrum Master)對公司團隊來說,容易造成以下問題:
團隊內需增加專職角色(如 Scrum Master),這對於以專案為核心、資源有限的承攬業務來說,是額外負擔。
在團隊內部,工程師可能更傾向聽從業主或前輩,而非Scrum Master的引導,這可能導致 Scrum Master 的職責被弱化,無法真正協助解決問題。

時間表與績效的矛盾
機房維運項目通常有緊湊的時間表和固定的里程碑,例如:某次協助客戶機房改善流程包括空間規劃、電力需求評估、機櫃與網路線的安裝等,每一步都依賴上一個階段的完成。
瀑布式的方式讓每個節點都清楚,工程師只需按照計畫執行,最終準時交付且無返工。
若強行導入 Scrum 的情境:
假設 Sprint 目標是完成「機櫃安裝」的一部分,但電力配線尚未完成或空間評估發現問題,這會導致 Sprint 無法如期達標,還需要重新安排,延誤進度且增加成本。

Scrum需要定期 Sprint Review 和頻繁的 Stakeholder 參與,但高層或客戶是否有時間和意願參與?如果無法得到即時回饋,Scrum 等同於增加無效會議。

責任分配模糊:Scrum 團隊提倡共享責任,但我們的業務模式需要明確的責任歸屬,否則一旦出現問題(例如設備損壞或突發狀況),責任推卸風險會增加。

而一個團隊適不適合敏捷,其實公司文化就能感覺出來,與其扒著 scrum 這個詞不放,如果沒有這樣的需求,Scrum 就是瀑布,因為驗證做完,也沒人給你 feedback,那幹嘛不直接往最終目標瀑布下去就好了?
至於工作能不能開心?主要還是看團隊氛圍,而不是瀑布還是敏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unju 的頭像
    chunju

    P的胡言亂語

    chunj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