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去面試某廠商的PM職缺的真實情況。

副總:你沒有待過特別久的公司吧?
我:有一份3年的工作!

副總:3年而已,說說看你離職的原因吧!
我:看到新人一進來就領比自己多,心確實委屈了!

副總:你最長才3年能學到什麼啊?
我:之前專案所用到的經驗和人脈足以讓我面對未來產業的挑戰。

副總:你之前工作上遇過什麼挑戰?
我:高併發以及擴容。

副總:台灣有什麼公司可以讓你接觸到這種流量?
我:ISP有這種流量!

副總:你怎麼不在國內ISP多待個幾年先練練功?
我:曾經進去當委外,第一線事情都是委外和廠商處理,至於正職被公司繁雜的行政文書工作和官僚制度所消耗,反而沒學到新的技術,核心技術都在設備廠商手上。

副總:你知道他們是怎麼走到今天的這個地步的啊!那你覺得怎樣的公司才留得住人?

我:錢不是首要的,至少努力跟回報要呈正比。

副總:有時候不是這樣,一個公司要留得住人,首先要有制度,接著讓老手帶新手,必須不斷有新的刺激進來,人才留得住,講很多陳年往事。
後來他開始跟我講這間公司怎麼樣突破當時的技術瓶頸 (但他當時只是想跟我說待夠久才學得有價值)

我:每年每月都在做同樣的東西,工作成果沒亮點,就是多做了幾個專案而已。
一年經驗連續用10年,履歷攤開來看,其實寫一年的成果,與寫10年差不多,就專案名稱變了,只剩扣分的年齡一直提升。
考慮到現實,我傾向於願意給我高薪的公司!

他大概覺得是在浪費時間,就直接進入敘薪的階段,談得比我當主管時期低約20%左右。

去面試這間PM原因單純是這個產業跟工作內容是我喜歡的,副總說會盡量幫我爭取,但結果是無聲卡,想也知道結果是這樣。

後來想想那個副總也沒什麼不對,只是生長的時代背景不同。
自己以前總覺得跟老闆共體時艱會有所回報,後來才知道前提是要跟(對)老闆,好老闆還是有的,可惜大多數老闆還是用過往經驗來僱用員工,甚至覺得公司發不出薪水你還是得待著,這樣才能體現出價值。

要我重來的話,我肯定每份工作把流程架構和相關技術學會就走,越老就越失去談薪的籌碼。

常常看到同行跳槽加薪,並不是因為跳槽這動作加薪了。而是:
1.本身的工作成果有累積,這成果有市場行情,造成市場行情提高了,自己的能力,配得上更好的薪資分佈範圍。
2.自身有機會拿到更符合市場行情的價格,薪資分佈範圍相同的情況下,就有更多機會看到極值。
3.換個國家或產業工作:薪資分佈直接改變。

跳槽時,除了錢,更能思考一下工作內容的市場價值重要性。
如果在職狀態也是要思考自己工作內容的市場價值在哪?但老了後沒實力、沒活力的人這樣搞太累了,趁早搞裙帶關係比較輕鬆,錢也不會少!

現在再跳應該也找不到肯給我高於20%調薪的公司,最後只能看彼得原理有沒有實現的機會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nj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