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是這樣:
你有能力幫業主解決問題 -> 業主給你錢。
而自己花幾年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業主來說不是最重要的。(除非要養人,那會挑名校畢業、學習力好的。)
而公司為了要賺錢,在需要你能力的時候,必須拿錢來換你的能力。
而研究所的訓練,就是如何搞定指導教授、搞定論文、搞定一堆雜務,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雖然唸書很痛苦,但是長期痛苦學習的過程後帶來的是長期記憶與直覺反應,人還是要被操過才能內化為自己的功力。
不管是考執照、還是念碩班或是考國營,操久了就被虐習慣了。
有了奴隸樣子,也要有奴隸的獨特價值,老闆才愛用…
如同經濟學裡行為學派敘述的一樣,怎麼說都不要管,要看的是這個人怎麼做?
學校就是這個人長期下來怎麼做的預測指標。
大公司不是古板,而是知道學校是一種大數法則預測指標,在第一次見面時能確保員工程度的保證。
其他如執照、特殊經歷都是一樣意思。
一些主管是在確保新人品質,一點都不古板,而是謹慎…
同時學校也代表國家投入資源的多寡,學生學習環境程度的好壞。
而目前台灣電資爆發中,所謂的好不一定要台清交,其他中字輩電資也都算好的學歷,中段的學校如果你跟對實驗室,也是好的學歷,這些學校諸如北科大甚至元智都有,但是要挑對實驗室。
簡單說在台灣領薪水階級,一開局就是看學歷,而畢業N年後呢,還是有點影響,它的影響在於台灣跳槽的敘薪會跟你上一份工作的年資和薪資有關。
因此曾指導我的毛老師說:
國立文憑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能畢業代表有基本能力與耐操保證,說穿了就是耐操又好用,人品不一定,但專業知識一定不會太差…
這不就是有利用價值的奴隸樣子嗎?
搞懂了自己的定位,洗學歷就成了自己未來預期的模板,想要就會去做,開局的好壞真的會影響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