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雷普利對台灣大部分的人來說,印象主要來自於麥特戴蒙主演的那部電影,這部電影出自於Patricia Highsmith筆下的知名犯罪小說The Talented Mr.Ripley

我第一次接觸到Patricia Highsmith的作品也是因為這部電影。

主人公雷普利不務正業,生性多疑,習慣性說謊騙人,還有不可預測的暴力傾向,他的所作所為,本該令人不齒,然而作者卻將他的機智反應、深沉心機、對利益的嗅覺、偽裝的天份(筆跡、聲音、化妝)等等特色充分表露無遺。
他對於突發事件的應對與處理,真是非常快速與精準,完全就是活在懸崖邊的一個人,也因如此,一個人原來可以那麼拋棄自我,依附在別人身上,甚至取代依附的人,期間的過程竟如此流暢,如此地順手,天才雷普利果真當之無愧。

其實我們人多多少少都有自卑的成份,但多數快樂的人是自信大於自卑,而雷普利這人,則是極其自卑,他羨慕比他好的人,渴望那一種高貴與雍容。
在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下,他開始模仿,開始偽裝,開始取代,一開始是不知不覺,再來是有所覺但決定為之,到最後是身陷其中而無法自拔。
到底他會停止,放棄這樣惡性循環的生活,還是繼續偽裝自己,像個遊魂般的空殼,在無間地獄裡,無止盡地遊走?

遠流在2008年出版雷普利全集

第一集 The Talented Mr. Ripley (1955)
    中譯本《聰明的瑞普利先生》(遠流出版)
    中譯本《天才雷普利》(遠流出版)
    1960年電影《陽光普照》 Plein Soleil(亞蘭.德倫 飾)
    1999年電影《天才雷普利》(麥特.戴蒙 飾)

第二集 Ripley Under Ground (1970)
    中譯本《地下雷普利》(遠流出版)
    2005年電影《雷普利再現》(巴瑞.派柏 飾)

第三集 Ripley's Game (1974)
    中譯本《瑞普利遊戲》(時報出版)
    中譯本《雷普利遊戲》(遠流出版)
    1977年電影《美國朋友》(Dennis Hopper 飾)
    2002年電影《魔鬼雷普利》(約翰.馬克維奇 飾)

第四集 The Boy Who Followed Ripley (1980)
    中譯本《跟蹤雷普利》(遠流出版)

第五集 Ripley Under Water (1991)
    中譯本《水魅雷普利》(遠流出版)


【2008/11/23 聯合報】遠流出版 雷普利全集
1999年《英倫情人》金像獎名導安東尼‧明格拉執導的電影《天才雷普利》中,才子男星麥特‧戴蒙演活了靠邪惡與謊言,游走在真實與虛妄邊緣的小說人物雷普利。其實這部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的黑色懸疑小說,早在1960年就由法國搶先拍成名片《陽光普照》,擔綱雷普利一角的是超級性感偶像亞蘭‧德倫。

電影賣座推波助瀾,帶動意想不到的「雷普利熱」由影壇反攻書市:2002年「雷普利」小說第三集《魔鬼雷普利》(Ripley's Game)拍電影,由男星約翰‧馬克維奇扮雷普利;2005年又拍原著續集《雷普利再現》(Ripley Under Ground)。近日書商彙編膾炙人口的「雷普利」系列五冊小說,推出「雷普利小全集」(The Complete Ripley Novels),讓書迷影迷一次購齊。

1950年海史密斯亮相處女作《火車怪客》一鳴驚人,「緊張大師」希區考克相中拍電影更使她聲名大噪。在成名的暗影中,人生比小說更傳奇,海史密斯的遭遇離奇不讓雷普利專美:她沒出生父母就離婚,母親改嫁,造成她從小就自覺是孤獨的局外人。她和母親關係不睦,「她使我的童年像地獄」,在短篇小說〈水龜〉(The Terrapin)中,男孩主角將母親刺死,投射著作家的心結。

海史密斯是女同志,1951年她以假名Clare Morgan寫出《鹽的代價》(The Price of Salt),首開女同志小說有快樂結局先河。1963年海史密斯與一位英國婦人相戀,搬到歐洲定居,1995年逝於瑞士。她的犯罪小說在美國之外廣獲讚賞,獨獨美國評論家稱她是「廉價商店的杜斯妥也夫斯基」(dime-store Dostoevsky)。海史密斯酗酒,無法和任何人維持穩定的關係,她寧願和動物相處,「我不用和人對話時,我的想像力最能發揮」。

1955年問世的《天才雷普利》只花不到六個月寫成,後續四本卻耗去三十六年,每一本更加深入雷普利複雜的內心世界和空虛的靈魂。在《天才雷普利》中,初登場的雷普利受富商之託,到歐洲勸藝術家兒子狄奇回家,反而與狄奇成為摯友。後來狄奇嫌煩要趕他走,雷普利萌生殺機,冒用狄奇的身分。書末雷普利被迫回復原來的身分,滿心不情願,「他討厭當雷普利,討厭當無名小卒」。

續集《雷普利再現》背景已是六年後,雷普利娶了有錢的法國太太住在鄉間豪宅。他已婚,卻以同志自居,喜歡穿女裝。擔心東窗事發,他又開始殺人。拍過兩次電影的《魔鬼雷普利》,雷普利在宴會中受人輕視,心生報復,指對方是殺手,最後捲入黑幫糾葛。

呈現雷普利一生劣跡的《雷普利跟屁蟲》(The Boy Who Followed Ripley),一位冒名年輕人上門找雷普利協助,因他殺了父親,雷普利教他不要認罪。1991年完結篇《水下雷普利》(Ripley Under Water),鄉居的雷普利隔鄰搬來一對美國夫婦,不斷想要挖掘雷普利不可告人的過去,尤其是在《魔鬼雷普利》遭他殺害的藝術蒐藏家……

系列小說中,主角雷普利贏得地位與財富,不是靠努力工作或誠信種種美國中產階級信仰,而是用殺人和欺騙。海史密斯獨到的敘事技藝引領讀者用雷普利的眼光看世界,產生認同,為他逃脫正義的制裁高興。海史密斯說過:「我常感覺是雷普利在寫書,我只負責打字。」她藉不受法律和道德圈制的主角,挑動一般人內心蠢蠢欲動的邪惡慾念,顛覆閱讀經驗,擊破世俗的價值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nj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